

有人说,看得懂的是文化,看不懂的是艺术。
成都的西社,就是把文化与艺术有机融合的一个模型。
在成都,有一种说法,叫做:成都艺术三张牌,蓝顶东村和西社。
西社,是一个艺术家部落,它就是四川当代油画院。
西社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筑,始建于1926年,房主人是成都有名的袍哥徐子昌。据说,此人是成都郫县三原乡人,早年参加过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。当时,他率领手下弟兄数千人,在犀浦与清兵肉搏三天三夜,被史学上称为“犀浦血战”。后来,他与国民党首领邓锡侯、刘文辉交往甚密,广结各路袍哥,很快称为成都城西一霸。当时成都有“一城四社”之说,如今西社所在地就是徐子昌创立的袍哥码头“西城社”,也叫大茶馆。

这座老宅子历经八十多年风雨,一年前还是瓦跨椽落、摇摇欲坠,人去楼空、一片调零,一幅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”的残败景象。
四川当代油画院租用此建筑后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组织古建专业公司经过半年多的翻新维修,如今旧貌换新颜,古建筑重现出当年的古朴典雅。
我国对古建保护的经验是: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。四川当代油画院引进一批艺术家,让一间间老屋成为艺术家工作室,真可谓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好,就让我们跟着镜头一起走进西社,领略一下这个将优秀建筑艺术与当代绘画艺术有机结合的杰作。

堂屋,是中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,犹如今天的客厅,它是主人会见高朋的地方。整修一新的堂屋,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,处处洋溢着文化艺术的感染力。
摆在正门中央的这个木制地屏选用上等楠木雕琢而成,造型新巧别致,通身以象牙、玉石、玛瑙、蓝宝石等镶嵌出精美的纹饰,屏心饰有梅花、灵芝、桃、鹿、玉坠、如意等八宝以及笔墨纸砚文房四宝,并有玉石打磨刻制而成的御制诗:“梵畹试披寻,叶琼宇嵌金,仕芬香竞礼,返户乐操琴,春始若贤会,秋尽落成吟,不录人莫服,芳散疑塔”......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,在雕刻完成后不久就掉了,是什么字,几百年来始终未有人破解。整器雕饰精美,做工考究,十分难得。

它是西社社长严维武先生从西岭雪山上一个农户家淘来的,据专家考证,这件宝贝来自清宫,叫《乾隆御制诗地屏》。所谓“地屏”意思就是直接落地的屏风,这种地屏一拿出来,不管搁在哪里,都是视线的中心,它不仅是西社的镇宅之宝,就是成都淘宝界也难得所见。
再看放在堂屋正中的这件宝贝,它叫小乔案,是放香炉、摆供果的案几,再配上放在它两侧的一对烛台,古朴典雅中泛着喜庆。专家从制作工艺和用漆技艺上分析,这组宝贝做成于清末民初,是主人为其父亲祝寿特制的器物,现如今已十分罕见。
看过两组文物古董,当我们把视线抬高的时候,一张通红的牌匾十分耀眼,这种视角冲击力,显然不是传统文化的思维,它红得很正的视觉效果,直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贯穿融合在一个有机的整体。红色牌匾上雕刻的“西社”两个隶书变体,是成都画院院长、著名油画家王民平为西社的题字。牌匾通体透红,书法雕刻精湛,红底黄字在灯光的映射下,让人目眩,让人激动,将人一下带进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、中国文化与西方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海洋。

左边这块由著名草书大家邓代昆书写的牌匾“西社”和右边这块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执行院长曾来德书写的“宽窄堂”相互辉映,而在两块牌匾下边悬挂的是当今大名鼎鼎的油画家吴冠中、陈丹青、罗尔纯、周春芽、古风和王民平的油画作品,一上一下、一古一今、一中一西,还有正中悬挂的著名国画家赵韫玉的工笔画精品《观音图》以及著名书法家谢悸军的书法对联“堂前花满树、砚中墨盈香”,啊,这就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和谐殿堂。
西社位于成都市花牌坊街2号。据说花牌坊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一花姓状元立的功德牌坊。如今功德牌坊已无从寻找,只留下花牌坊这个街名。

四川当代油画院所在的花牌坊街2号,就是当年的花牌坊所在地。为了铭记这个历史遗迹,西社在庭院正中建筑了一个牌坊型小舞台,取名花牌坊,用于画院的各种演艺活动。牌坊借鉴世博会中国馆穿斗式框架和中国红色调,在一个以灰青色为基调的古民居里,这个通红的牌坊格外醒目和提神。“花牌坊”三个魏碑变体书法由书写了“泸州老窖”四个字的著名国画家张幼钜书写。在牌坊对面墙上,悬挂着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应辉书写的“四川当代油画院”巨幅牌匾。

牌坊依靠的照壁,这个照壁一看便知是北方的建筑元素。照壁的一砖一瓦皆来自陕西,不仅如此,为了使照壁搭建得完美地道,西社的建设者从陕西请来工匠精心施工,才有了今天如此的效果。
再看这个透着红光的LOOG,它用“四川油画”四个字组合而成。这个像中国印的LOOG,与依托它的这层层叠叠的瓦片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更神奇的是,“四川油画院”这五个黑体不锈钢镜面字,随着外界颜色的变幻,“四川油画院”就不停地变幻着色彩。整个照壁的创意,寓意着油画艺术就是色彩的艺术,就是肌理的艺术,就是立体的艺术,就是充满魔幻的艺术。

你看,当悠扬的音乐响起的时候,窈窕淑女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一曲《高山流水》,奏得鱼儿舒心游,演得花儿会心笑。
月光洒在西社的院落,右边茅草房前的灯笼亮了,照在井台上,映红了挂在檐口的红苕、玉米、大蒜和辣椒;
左边的马灯亮了,斑驳的光,照得火山石更显出厚重和质朴来。


磨盘缝里挤出的水,滴滴答答的流着,蓝幽幽的光柔和地洒在水面上,西社如此宁静迷人。
如此这般美景,引出西社的主要功能区,国画室。西社的创意,在于它的奇特,在于它对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。你看这个国画室,它的吊灯竟然是两顶斗笠。

西社的灯,有的用工厂的矿灯,有的用船舵作的煤油灯,还有锅盖作的吊灯,鸟笼作的路灯,你看,竟然还有这么古老的清油灯......在这样的环境里玩艺术,没有创意才怪。
当我们走进油画室的时候,更是别有洞天。
这个工作台,就像一个旋梯,更像一个装饰架。


这个地板,一半是水景,一半是藏宝考古现场,坐在水上,观着鱼儿;坐在宝上,看着文物,如鱼得水,稳坐金山,如此风水宝地,唯西社独有。

还有这个犁,这个纺车,它是一组很有创意的装置艺术,取名为《农历七月七》。你看,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了,留下手里的工具,还有飞在天上的奶牛。

绝妙无比啊!
在西社,事事讲艺术,处处有创意。你看这个会客厅,这个餐厅,这个客房,这个酒窖,包括这一个门,一扇窗,一张桌,一把椅,甚至一个挂件,艺术无处不在。





这就是西社,这就是四川当代油画院。当你置身房前屋后的时候,你能明显感到每移动一步,就是一个景点;每转身一次,就是一幅完美的画面。


我问主人,为什么将西社定位为艺术“家”生活?
主人告诉我,就是要将西社建设成为艺术家的家,使艺术家的创作像生活一样轻松愉快,同时展现艺术在生活中的状态。
哦,我明白了,生活离不开艺术,艺术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。



